您好,欢迎访问中央财经大学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管理

学者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者观点 -> 正文

【学者观点】符大海等: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发展趋势、影响及中国对策

发布日期:2024-05-28  来源:   点击量: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但随着地缘政治影响下大国博弈和战略性产业竞争加剧,全球气候治理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陡增。“国家安全+绿色脱碳”正成为美欧产业和贸易政策的一种新趋势,逐渐形成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和产业低碳转型的“碳壁垒”。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包括改革碳排放交易系统、设立碳关税和创建社会气候基金等三项气候法案,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将气候监管纳入贸易法规,将对全球气候治理、国际贸易格局、世界产业变革和贸易规则产生新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并提出“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战略方针。《“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亦明确指出,我国应“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参与多边和区域绿色贸易议题交流合作”。在全球加速“脱碳”进程与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积极应对碳壁垒带来的新挑战,还要牢牢把握低碳发展的新机遇。

文章首先阐释碳壁垒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梳理和总结全球碳壁垒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碳壁垒对全球气候治理、国际贸易、全球产业链和中国对外贸易的潜在影响,最后提出我国应对碳壁垒的国际和国内策略,旨在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绿色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支持。

碳壁垒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碳壁垒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贸易壁垒形式,与传统绿色贸易壁垒相比,有以下几个显著的区别性特征:首先,关注焦点不同。碳壁垒集中关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碳减排问题,其核心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相较之下,传统绿色贸易壁垒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环境问题,还包括产品中有害物质的使用、产品的可回收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等。其次,政策工具不同。碳壁垒的政策设计以产品的碳排放量为基础,涉及碳排放相关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而传统绿色贸易壁垒则主要依托于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和检验检疫等政策工具。再次,影响范围不同。碳壁垒由于其针对所有产生碳排放的行业,因此对全球贸易模式的影响更为广泛。相比之下,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通常局限于环保敏感的特定产品。最后,国际协调机制不同。在传统绿色贸易壁垒领域,已确立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区域贸易协定为核心的绿色贸易协调机制和相关规则。然而,针对碳壁垒的多边和区域协调机制尚未建立,各国在全球碳排放相关贸易规则的建立上仍存在分歧。尽管政策制定者对碳关税的兴趣日益增长,但其在WTO体系下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姜婷婷等,2021)。

碳壁垒的发展趋势包括:第一,碳关税壁垒从争论走向实施阶段。第二,非关税碳壁垒的目标行业和影响范围持续扩大。第三,碳壁垒的制度刚性日益增强。第四,碳壁垒实施主体集中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反制措施有限。第五,西方国家从单边主义走向碳壁垒俱乐部。

碳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碳壁垒的持续蔓延必将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广泛影响。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美国家的碳关税主要针对钢铁、水泥、铝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出口竞争劣势对中国整体对外贸易的影响有限。一方面,由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和去产能政策,这些产品出口并不受鼓励,外部碳壁垒进一步促使相关企业加快低碳转型。以粗钢为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粗钢产量的压减任务已全面完成。另一方面,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我国总体CBAM风险指数非常小,仅为0.0028,对欧盟的CBAM覆盖产品出口份额仅占相应产品总出口的8.6%,短期内受影响企业有一定的过渡期来适应和调整。但从长远来看,CBAM覆盖的产品和行业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不再限于初级产品,甚至引发其他国家持续跟进制定不同类别的碳壁垒措施。另外,如果西方发达国家在钢铁等高碳产品上形成“碳壁垒同盟”,互认碳成本并抵扣,那么我国特定行业的出口将更加困难,产业结构转型将陷入被动局面。

与碳关税相比,类似碳标签、碳减排认证等非关税碳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更为紧迫。碳足迹相关的贸易壁垒是发达国家本土制造业保护政策的一部分,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碳壁垒可能进一步扩散。广泛来说,非关税碳壁垒提高了中国产品出口到碳壁垒国家的准入门槛,直接决定产品是否允许进口,同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遵从成本。其中,外贸“新三样”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是非关税碳壁垒的重点行业,而外贸“新三样”也是我国出口动能最活跃的产业。实践中,由于电网排放因子的争议,我国绝大部分产品在碳足迹方面缺乏竞争力。此外,原料、产品生产、运输回收等环节都需要碳排放数据来建立供应链碳足迹管理机制,由于我国与欧盟在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排放因子等多个关键核算流程缺乏互认,碳足迹量化尚面临标准统一、数据库建设、软件规范性等许多挑战,从而扩大我国外贸供应链体系风险。但另一方面,碳壁垒也会倒逼行业提升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引领国内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目前,我国部分重点行业和领导企业正积极探索碳壁垒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参与国际减碳倡议、建设零碳工厂等。

应对碳壁垒的中国对策

在当前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经历重大变革的背景下,碳壁垒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其与国际贸易规则之间的不协调性日益凸显。随着各式各样的碳壁垒措施不断涌现,它们对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国际贸易格局以及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给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在此情形下,我国需从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制定策略以应对碳壁垒带来的挑战。

中国应对碳壁垒的国际策略包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追求公正合理的气候治理秩序;在多边机制下参与低碳贸易规则制定;在WTO规则框架下展开碳壁垒合规性质疑。

中国应对碳壁垒的国内策略包括:大力推进能源绿色转型和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促进国际低碳规则的国内衔接;发展低碳技术,促进外贸低碳转型。

资料来源:节选自符大海、王妍、张莹:“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发展趋势、影响及中国对策”,《国际贸易》,2024年第4期。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邮编:100081

Copyright © 2018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